貫通鏈條+緊急研發 這波操作讓產能飆升
疫情**前,濟南口罩日產只有不到6萬只,而4月8日已達日產1578萬只,在滿足本土需求的同時,出口服務國際疫情防控的訂單越來越多。視線再轉到中國南方大省廣東,近兩個多月的時間,口罩日產量從不足10萬只提升到6000多萬只。在中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綜合中新社微信公號、濟南《大眾日報》報道,“熔噴布”,是口罩中間的過濾層,能阻止病菌傳播,俗稱口罩的“心臟”。疫情發生后,口罩需求激增導致熔噴布供不應求。由于沒有足夠的熔噴布,許多口罩生產商面臨原材料緊缺。在此背景下,廣東從廣州、佛山、東莞3地協調熔噴布,解決了18個市和澳門的熔噴布緊急供應。
據悉,廣東目前擁有40個大類工業行業(中國有41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5萬家(居中國第一)。廣東省進入世界500強13家企業中,有6家是制造業企業。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使得廣東不僅能轉產熔噴布、鼻梁條等重要原材料,而且還可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讓口罩生產線連續運轉。
對于口罩生產來說,除了原材料的供應,口罩機也不可或缺。雖然廣東是制造大省,但口罩機生產企業原先也并不多,緊急研發口罩機勢在必行。2月5日,廣州市黃埔區決定由國機智能公司、廣州機器人產業聯盟牽頭,組成平面口罩機攻關組。僅10天時間,平面口罩機首臺套整機調試成功。3月8日,第100臺平面口罩機順利下線交付。
而濟南口罩產能之所以也能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同樣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疫情發生以來,濟南已整合全市70多家企業,形成了包括口罩機、無紡布、熔噴布、鼻梁條等在內的完整口罩產業鏈。
跨界轉產 近3萬家企業投入防疫物資生產
中國防疫物資產能的提升,也得益于眾多企業跨界生產。
北京《中國證券報》報道,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月1日至4月13日期間,中國超過2.8萬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額溫*、消毒液、防護服、醫療器械”等相關業務。
中新社微信公號報道,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當前,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轉身”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
據悉,比亞迪從12個事業部的3萬多名工程師中,抽調1/10組成技術攻關團隊,短短一周內就完成了口罩機的研發制造,不到30天建成了100條口罩生產線。目前,比亞迪口罩日產量已達到1500萬只。
北京環球網援引美國福布斯新聞網報道,“股神”巴菲特本月14日還在網上曬出一張他佩戴比亞迪生產的口罩的照片。照片中,巴菲特身穿的T恤上寫道:“我想要長命百歲。到目前為止,一切還好。(I intend to live forever. So far, so good.)”
巴菲特在照片下還寫道:“而現在,我的比亞迪口罩正幫助我達到目標!謝謝!”
圖為3月30日,產業基礎內的福建康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趕制醫用防護服。(圖/中新社)
“黑科技”助力 從0到30000僅需1個月
產能的提升,也離不開科技助力。不用針線縫合便能實現不同面料的拼接?去年,由廣東中山華沙利科技有限公司歷時4年、投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研發的新技術——“KR無縫技術”面世,今年2月中旬,公司應疫情防控需求緊急轉型生產防護服,這項“黑科技”被運用其中,憑借無縫工藝、防護性強的技術優勢,百萬件訂單接踵而至,在全球各地助力抗疫。
廣東《中山日報》報道,北京時間4月4日早上8時不到,華沙利公司生產、后整、包裝車間內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數百名工人正熟練地操作自動化設備,為當天即將送往德國的3萬件防護服趕工。華沙利公司董事長王貴介紹,KR無縫技術顛覆了傳統服裝需要手工或機器縫制的必然關系,它通過高科技設備,利用熱熔接原理,可直接將兩塊面料接合起來,并進行加固,利用這項技術生產出來的服裝,不僅大大提升了舒適度,接口處甚至比整塊面料還要牢固。
王貴表示,制作防護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便是熱封,它可以確保防護服上所有縫接部位全部密封,不留針眼,防止病菌入侵。
從0到日產3萬件,華沙利公司只用了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憑借KR無縫技術這項“黑科技”,不少海內外客戶都對其出品的防護服信任有加,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更是一次拋出近百萬件訂單支持海外抗疫。
觀察·1億只口罩產能背后:折射中國制造優勢和潛能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僅口罩,日產能就突破1億只。
北京《人民日報》報道,1億只口罩產能的背后,是中國制造企業的快速轉產,從中折射出的,是中國制造的優勢和潛能。
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使迅速調整生產、重組產業鏈成為可能。迅速調整生產線,迅速重組產業鏈,都顯示了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國家這一獨特優勢。就像是只有擁有各種顏料的調色盤,作畫才有隨機應變的底氣。
數量充足、素質不斷提升的勞動力資源,讓企業迅速形成轉產戰斗力。由于是轉產業務,有的企業要在短時間內擔負起設計研發和生產制造的雙重任務。設計人員能夠及時研發改建生產線,產業工人能夠迅速掌握新的生產技能,都是企業成功轉產形成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多部門的支持“兜底”政策,讓轉產企業沒有后顧之憂地開足馬力生產。中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已建立貸款加貼息的國家臨時收儲制度,明確疫情過后富余的產量,政府將采購收儲;市場監管部門特事特辦、開通綠色通道,對具備條件的企業在最短時間內辦好營業執照和生產許可證……一項項政策顯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聲明:本文轉載自懂車帝,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聯系郵箱:sales@combomedical.com